麦肯锡——在线QQ客服
电话:18027596161

香港公司注册业务

时间:2019-01-03
上一篇:
下一篇:法院公开审理“小熊宝宝系列绘本”侵权案
香港公司SCR究竟有多重要?看完这个你就知道了!

自2018年3月1日起香港政府开始实施的《2018年公司(修订)条例》以来,如今所有在册的香港公司都需在其注册地址备存重要控制人登记册(简称SCR)。

该政策实施至今已将近三个月了,许多持有香港公司的朋友,对这项政策都颇多怨言,觉得做SCR没什么多大的必要,既费时又费钱,香港政府只是做做样子,并不会仔细核查的。


大家这样的想法可是很危险的,严格备存重要控制人登记册,如今对于香港公司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再加上近期香港与内地已开始正式交换金融账户信息,香港政府对于SCR的实施将更加严格管控,不仅注册处会随时派人进行抽查,香港海关、香港金融管理局、香港警务局、入境事务局、税务局、保险业监管局、廉政公署、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等政府部门也有权根据调查需求,对涉事公司备存的重要控制人登记册进行查阅。若发现未严格履行该项政策的公司,所有责任人不仅要缴纳高额罚款,而且还可能面临监禁的处罚。

最近我司就收到香港警署发来的协查通知,要求检查某家在我司注册的香港公司所备存的重要控制人登记册,并制作成副本以供其查阅。

由此可见,SCR并不是想大家所想象的那样,只是走个形式,简单的存放一下信息资料而已,而是政府严格管控商事主体,打击洗黑钱等金融犯罪的重要手段。

因为在香港,公司法人与公司实际控制人不一致的现象普遍存在,而且许多企业实际负责人的身份非常复杂,甚至让人意想不到。当公司出现一些重大变故或是触及法律时,很难找到实际责任人。这种情况不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还为执法人员的执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因此,为了杜绝有人借此钻空子,香港政府必须出台相关政策来促进企业信息公开,方便政府执法人员对此进行有效的管理,因此SCR作为企业合规化的重要标志,对于如今金融监管环境十分严格的香港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最后,麦肯锡海外公司注册顾问在此告诫各位:企业在港运营千万不要涉及违法违规操作,切莫贪图省事而忽略了SCR和做账审计等相关合规工作,否则等到被政府查处,不仅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而且作为企业负责人自身也将遭受到罚款以及监禁等严重处罚。


人民日报:发展壮大中国品牌!

  品牌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资源,也是衡量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这“三个转变”,为我国在新形势下建设品牌强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提供了科学指导和现实路径。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大力发展品牌经济、建设品牌强国对于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跃上新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品牌建设关乎国家整体实力

  品牌与国家形象关系密切。知名国际品牌是响亮的国家名片,对于提升国家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十分重视品牌建设。从1979年恢复商标统一注册、1983年实施商标法开始,采取了多项措施推动品牌建设。例如,改革开放初期设立国家金质奖和银质奖,评定省优部优国优产品;上世纪90年代“实施名牌发展战略,振兴民族工业”,开展“中国质量万里行”活动,评定“驰名商标”;“十五”期间评选“中国名牌”;“十一五”期间大力创建自主品牌,评选“中华老字号”;“十二五”期间“推动自主品牌建设,提升品牌价值和效应,加快发展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等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品牌建设进入“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新阶段。2014年5月,习近平同志在河南考察时明确提出推动“三个转变”,将品牌建设提升到新的高度。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经过30多年的品牌建设,我国的产品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一批中国品牌在世界崭露头角。但也应看到,我国的品牌建设水平仍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在2016年“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中,美国上榜品牌有227个,英国、法国各有41个,日本有37个,而我国只有36个。在最新的国家品牌指数排行榜中,我国在163个参评国家中仅位列第六十四位。这显然与我国制造业第一大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很不相称。

  人们通常认为,品牌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品牌建设只要遵循市场规律就能取得成功,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品牌建设关乎国家经济和战略安全、关乎民族文化传承和发扬。特别是民族品牌,它们代表着国家的经济实力和软实力以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发展壮大有利于增强我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的话语权,有利于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应将品牌战略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推动品牌建设。


  品牌建设是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经过30多年持续快速增长,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部条件和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增速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征越来越明显。这就要求尽快改变以往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的粗放型增长模式,走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集约型增长之路。在这一过程中,以品牌战略助推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将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和持久动力。

  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制造业竞争力。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积极参与全球分工与合作,对外贸易实现长足发展,贸易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然而,我国对外贸易“大而不强”的现象仍然突出,在全球价值链中还处于“微笑曲线”底部,是典型的产品大国、品牌小国,尤其是缺少在全球叫得响的国际品牌。我国出口商品还有不少属于贴牌和代工,赚的是“血汗钱”。随着我国深度参与国际分工,外贸发展正处于加快培育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时期,创建一批国际品牌是形成新的比较优势的关键。大力推动品牌建设、发展品牌经济,能够助力我国制造业向上游的研发设计环节攀升、向下游的营销服务环节延伸,提高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力,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推动技术、产品和商业模式创新。品牌是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无形资产,凝结着企业的创新成果,能够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创造市场价值。国际知名品牌往往具有自己的核心优势,这种优势包括独特的产品、丰富的商业文化内涵、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等。其中,核心技术优势最为关键,是许多企业强化品牌建设的底气所在。当前,我们缺乏更多叫得响、有竞争力的民族品牌,主要原因不是品牌推广力度不够大,而是自主创新不够、缺乏核心技术支撑。加强品牌建设,对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推动核心技术的研发应用提出了紧迫要求。同时,围绕品牌建设加强产品和商业模式创新,能够大幅度提高技术成果的产业化水平。

  满足消费需求,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加之互联网普及和电子商务快速发展,消费者对品质、时尚、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加强品牌建设顺应消费升级趋势,能够有效增强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品牌建设能够促使企业更加专注于提升产品品质,提高品牌的含金量,拓展品牌的发展空间;有利于淘汰低端过剩产能,增加高端产品和服务供给,进而提振消费信心、满足消费需求,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


  提高新形势下品牌建设水平

  经济发展新常态对我国的品牌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传统的品牌战略已经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迫切需要根据形势发展变化,立足自身优势,加大政策支持,转变发展理念,加强统筹协调,倾力打造一批既有中国特色又有国际水准的品牌。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着力。

  用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品牌。文化是品牌生长的沃土。历史悠久的成功品牌,必定承载着某种优秀的人文精神。比如,德国品牌的严谨,日本品牌的精致,法国品牌的浪漫,等等。品牌建设应重视文化的力量,用文化滋养品牌,用文化擦亮品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持之以恒、精益求精、注重诚信、以人为本等优秀传统文化延续至今,能够为中国品牌注入独特的精神品质。今天加强品牌建设,应将21世纪现代文明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培育有特色、有内涵、有底蕴的中国品牌,让其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

  营造有利于品牌发展的社会环境。传统“以评促建”和“奖励补贴”的品牌建设方式,曾经对我国的品牌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但也带来了诸如重营销轻质量、重评选轻管理等问题。当前,应着眼于全面改善品牌发展环境,引入科学的品牌建设评价系统,营造符合新时期品牌建设要求的发展环境。为此,应进一步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营造优势品牌生存发展的法治环境,特别是加大对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保护力度,建立有利于品牌建设的长效机制;把品牌战略作为产业政策的核心内容,与市场配置资源相结合,为打造品牌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媒体作用,生动讲述企业家和一线员工敢为人先、艰辛创牌的故事,充分展示我国品牌在自主创新、质量提升、转型发展等方面的成果,为品牌建设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

  通过品牌并购振兴民族品牌。抓住当前国内市场需求旺盛、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的历史机遇,整合市场、技术、装备、管理和资金等资源,积极实施品牌并购战略,促进民族品牌发展壮大。引导优势资源向沉睡的民族品牌集聚,激发民族品牌的活力,支持具有市场优势的民族品牌走出去、具有产能优势的民族品牌实施全球产能布局;针对民族品牌流失较多的产业,有计划地开展民族品牌复兴工程,在推动我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同时,激发品牌强国建设的内生动力。

  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品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牵引作用,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特点。应在不断强化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发的同时,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品牌培育、对相关企业的商标保护。应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新三板企业的品牌培育工作,鼓励和支持它们创建民族品牌。加强对传统产业品牌建设经验和教训的总结,避免重走技术强、生产强但品牌弱、价值低的老路。

  以金融创新支持品牌发展。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不断推动金融创新,建立品牌金融服务平台,支持自主品牌发展。可与银行合作推出以品牌为基础的品牌质押贷款服务、供应链融资服务,与保险机构合作推出以品牌为基础的无形资产保险产品。积极推动品牌价值评价向品牌价值交易升级,建立可实时交易的品牌价值交易系统。推动金融机构的信用卡商城、消费贷业务、互联网理财平台向品牌消费升级,激活消费者的品牌消费潜力。

  强化研究,增强品牌建设软实力。尽快提高我国的品牌研究水平,成立相应的研究和培训机构,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从人才、科研、文化、交流等多个领域增强我国品牌建设的软实力。应重视跨学科研究,促进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研究建立品牌价值交易模型、品牌生态指数、品牌大数据指标体系、品牌政策模拟仿真等,并推动其产业化发展。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从讲历史向讲现实、从简单模仿别人向中外融合发展转变。可举办品牌战略发展论坛,设立品牌日,提高社会公众对品牌建设的认知度。

我国已公开国防专利3000余件

专利军转民,惠及你我他

  将导弹制造专利转化到民用医疗领域,诞生了一种可吞咽式微型胶囊内镜。病人服下这粒与普通药物胶囊同样大小的内镜后,微型胶囊内镜可沿着人体食道肠胃系统蠕动并实时拍摄视频和照片,其造影清晰,而且无痛无创、安全便捷。这是以色列军工专利向民用领域转化的典型案例。继日前北京科博会首设军民融合科技成果展区后,近日由国家知识产权局、国防知识产权局主办的军民融合知识产权专题展上,近2000件解密国防专利亮相展会,吸引了关注的目光。

  “专利运用才能体现经济价值,在符合一定条件的情况下,将‘沉睡’的国防专利向民用领域转化,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也是在我国军民融合知识产权不断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拓宽专利转化渠道、推动‘军转民’的有益实践。”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孙国瑞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


  推进国防专利运用

  近日,本报记者登录公开的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点击“专利与成果”一栏,可以看到解密的国防专利信息内容包括发明名称、专利号、专利权人、摘要等有关著录事项和技术信息,技术领域涉及材料、通信、测控、图像处理、飞行器设计、车辆等,展示出军民两用的显著特征和巨大潜力。从时间上看,2016年10月公开的解密国防专利有2400件,今年3月公开的解密国防专利有600余件,总和已超过3000件。

  “在符合要求的情况下,大量国防优质专利只有有效转化应用于经济社会建设,才能利国利民,也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魏毅寅所言,代表了业界的观点。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解决部分国防专利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国防知识产权主管部门从2015年开始,组织千余家国防专利权人单位,对已授权国防专利逐件开展了密集的审核工作,由此使得国防专利得以批量集中解密,并发布在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上。

  这些信息正日益为社会所重视,作为国防专利权人的王江宁是某研究院的技术带头人,一天早上他接到一个来自一家企业的电话,对方说在网上看到他公开的解密国防专利,希望购得该专利的使用权以开发新产品。这在之前是不敢想象的事情。“网络平台让我的专利走出‘深闺’,被更多人了解,促进了专利的经济价值的实现。” 言及于此,王江宁颇为欣慰。

  “推进国防专利解密的机制改革,在审核基础上,公开并激活‘沉睡’的国防专利,加速把国防领域的优质创新要素引入民用创新领域,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重大任务。”国防大学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王伟海表示,要以此次国防专利解密为突破口,激活国防专利长期积淀的优质创新资源,将那些民用前景好、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的国防专利向民用领域推广转化,这必将为经济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力,培育和催生新产品、新产业和新供给,推动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新旧动能接续转换。


  打通转移转化渠道

  CDMA通信核心技术专利原属于美国军用,但美国高通公司在购得相关军用专利使用权后,围绕核心技术持续研发,终于推出了体系和标准完备的民用CDMA通信技术,至今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仍然在使用这一技术。而美国高通公司只通过相关专利许可,便可坐收渔翁之利。通过“军转民”加自主研发的专利运营的商业模式,美国高通公司卖产品的收入虽然不及英特尔的40%,却创造出超过全球半导体行业老大英特尔的市值,成为业界盈利的巨头。

  为推动国防专利转化,加快军民融合专利运营工作,2015年12月,国家知识产权局与财政部联合开展试点,在西安建成了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军民融合特色试点平台。平台的建设,对于促进军民技术融合、促进相关专利运营,规范专利运营业态健康发展,建立健全专利运营服务体系,构建开放、多元、共生的基于专利运营服务的创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此军民融合运营平台以国家知识产权行政主管部门已有信息资源为基础,按照政府搭台、多方参与、市场调节、政策引导、资源共享、模式创新的原则,通过信息资源的全面汇聚、整合与利用,建立知识产权与军民融合的桥梁,打通专利技术与产业实现间的壁垒,打造立足西安、服务西部、辐射全国、连通国际、国内一流的知识产权与技术成果的集聚中心、交易中心和运营服务中心。”该平台有关负责人表示。

  截至目前,该平台已收录解密国防专利3000余件,并且已经有12家军工集团、7所高校和多家商业网站发来专利运营的合作意向,发展前景令人鼓舞。

  “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借助国防专利解密的有利契机,加速专利转移转化,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新的活力。”孙国瑞认为,不仅如此,这也有利于推动我国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为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的新动力。


扫一扫加微信
关注麦肯锡
紧跟麦肯锡脚步
带您一同成长
地址:广东省东莞市南城街道鸿福路海德广场2栋1102A
电话:0086-769-22301889
粤ICP备16031927号-2
麦肯锡版权所有,违者必究!中高端企业知识产权和品牌服务定制服务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