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在线QQ客服
电话:18027596161

商标事业迎发展 昂首前行催奋进!

时间:2018-09-05
上一篇:关于开通商标异议申请人变更渠道的通知
下一篇:法院公开审理“小熊宝宝系列绘本”侵权案
用数据说话!我国企业如何抢占NFC技术高地?

  2016年2月,基于近场通信技术(NFC)技术的Apple Pay入华,引发了业内新一轮对于NFC技术的追捧。时至今日,虽然Apple Pay入华后的发展热度未及预估,但NFC技术阵营的实力日益雄厚,竞争也更加激烈。

  NFC技术是手机近场移动支付应用影响最大、支持企业和组织最多的方案,主要的银行、移动运营商、智能卡商、移动终端制造商几乎全都加入了NFC阵营。除了移动支付之外,NFC技术还有其它很多应用场景,带有NFC功能的设备允许使用者无论在何处都可以存储和获取各种个人数据,如消息、图片、MP3文件等,还可用于电子票证等。笔者通过对全球范围内NFC技术的发展状况进行检索和分析,以期为我国相关产业和企业发展提供参考。

  

各大企业纷纷入局

  笔者经过专利检索发现,截至2017年4月10日,全球涉及NFC技术的相关专利申请共1.455万件。

  2004年之前可以看作是NFC技术的萌芽期。NFC技术最初是由飞利浦、诺基亚和索尼主推的一种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NFCIP-1),并向ECMA国际组织提交了标准草案。该领域的相关专利申请主要掌握在参与NFC最初开发和标准制定的极少数的大公司手中,如索尼、NXP、诺基亚等,其中,索尼迅速成为持有NFC技术的龙头企业。这一时期的专利申请量虽然少,但包括了大量基础专利和重要专利,含金量较高。例如,索尼在2002年提交的关于NFC的基础专利申请JP2004200840A,全面公开了NFC最初的开放式技术标准NFCIP-1。索尼围绕该基础专利,进行了完善的专利布局。

  2005年至2009年,NFC领域的专利申请从2005年的175件缓慢增长到2009年的356件。这一时期,NFC基础专利持有者开始在各国跑马圈地,进行广泛的专利布局,努力保持专利优势,例如,2003年和2004年,索尼分别在华提交了两件基础技术的专利申请CN1692566A和CN1578185A,此后不断以这两件专利申请为基础进行专利布局,内容涉及基于NFC技术的移动终端和读卡器等多个方面。同时,其它虽未参与NFC最初开发但在通信领域实力雄厚的大公司也纷纷加入NFC研发阵营,包括Blaze Mobile、三星、中兴通讯、博通、佳能等。

  从2010年开始,NFC领域的专利申请量迅猛增长,2011年相关专利申请数量增长到1196件,2012年增长到2312件,2013年和2014年保持增长势头,但增长力度有所放缓。这一时期,移动支付在各国发展迅速,近场移动支付以其安全性、快捷性而被企业看好,NFC作为近场移动支付的主要通信标准获得了广泛认可,标准渐趋统一,谷歌、三星、苹果等主要通信企业都相继推出了基于NFC技术的近场移动支付方案,带动业界加大了对NFC技术的研发力度,专利申请大幅增长。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带动了NFC技术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NFC在数据传输、电子票证等其它领域的快速发展。这一时期,索尼、NXP、诺基亚等NFC技术的引领者进一步保持研发优势,继续加强在世界各地的专利布局。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来自中国的专利申请量增长迅速,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国家。


  专利布局还需加强

  笔者分析了全球NFC领域的专利申请量排名,三星、佳能、诺基亚、LG、索尼、谷歌、黑莓、高通、中兴通讯、NXP占据排名的前十位,申请量排名前20的申请人均为企业,且以通信行业的国外大公司为主,英特尔、博通都位列其中。

  作为NFC技术的引领者,索尼、诺基亚、NXP、高通、三星掌握着大量的基础专利,且在各国都有专利布局。以中、美、欧、日、韩5个国家或地区作为分析范围,索尼、NXP、高通均有超过50%的专利申请至少在以上3个国家或地区中同时布局。三星NFC技术的全球专利申请量最多,技术商用化程度也较好。

  NFC技术在我国主要随着移动支付应用的兴起而开始,因此起步较晚,国内企业的基础专利持有量较少,且专利布局明显偏弱。中兴通讯是国内企业中在NFC专利方面的领先企业,持有的专利申请数量居国内企业之首,围绕核心技术也进行了一定的专利布局,但布局力度明显弱于三星、索尼等大公司。

  我国是智能手机应用大国,同时具有移动支付商用的广阔市场,具备NFC技术发展的优越条件。但目前我国的近场移动支付市场还是以二维码支付为主,NFC技术只在有限的领域具有优势,例如公交卡。可以说,我国NFC技术的产业应用性尚不成熟,这对于国内NFC企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近年来,我国NFC技术方面的专利申请量增长迅速,但大多分布较为零散,技术研发的深度和系统性不够。相关企业应增强研发的深入性和系统性,针对已有专利加强外围专利布局。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内通信企业走向海外市场,其全球专利布局的意识也要提高,才能为产品输出保驾护航。

  企业除了增强自身的技术研发外,专利收购也是快速提升专利竞争实力的有效方法。由于我国的NFC技术在基础专利方面较为薄弱,通过专利并购的方式获取NFC技术的基础专利成为增强我国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方式。


我国高校2016年提交专利申请超过18万件,授权超过12万件

“幼苗”如何长成参天“大树”? 

  2016年,我国高校共投入38.1102万亿元科研经费,拥有1356名科研人员,提交18.4423万件专利申请,12.1981万件获得专利授权……这组数据显示出我国高校2016年巨大的科研投入以及丰富的成果产出。然而,长久以来的现实情况却是,我国大量科技成果只能沉睡在实验室,技术“幼苗”很难长成参天“大树”。

  为了在高校成果转化需求和企业技术攻关需求之间搭起一座桥梁,使两大需求实现无缝对接,6月21日至23日,首届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下称科交会)在惠州举行,180多所高校与350家企业成功牵手,交易科技成果696项,签约金额达39.9亿元。会议期间,来自全球知名高校的专家汇聚一堂,分享技术转移的成功经验,探讨技术转移的新路径、新模式。

  “鹊桥”相会

  “我们这款婴儿床,看起来简单,功能可不少呢!它不仅能精准识别宝宝哭声强度,自主匹配安抚宝宝的模式,还具有健康监测、远程看护、智能抓拍、娱乐早教等功能。”在科交会现场,一款叫“智小乖”的智能婴儿床吸引了众多参观者。广东小乖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总监周振韬告诉本报记者,“智小乖”是公司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研发的,后者主要提供技术支持,目前,围绕该产品已提交多件专利申请,不久将进行批量生产。

  除了“智小乖”这种贴近日常生活的创新成果,2D/3D双屏内窥镜、新型3D打印材料、全时空融合定位云平台、可穿戴智能医疗设备、智能柔性充电机器人等各种高精尖技术成果也纷纷亮相。在科技成果展示厅,300多所高校展示了大量成果,更有不少高校制作了一本本的科技成果汇编,好让参观者了解学校的更多成果。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果汇编》中,记者看到其重点推荐的新品种达39项,新技术18项,此外还展示了279件专利。

  据介绍,此次科交会组委会征集到高校科技成果约1万项,重点推介展示6600项,安排了100个重点项目进行路演,收到企业提出的技术需求2500项,让300多所国内外高校与3000多家企业通过科交会搭起的“鹊桥”面对面交流、现场对接科技项目,结出丰硕成果。不少高校和企业负责人表示,通过参加科交会加强了精准对接合作,为高校的成果转化和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截至6月23日,在科交会上,180多所高校与350家企业成功牵手,交易科技成果696项,签约金额39.9亿元。其中域鑫科技(惠州)有限公司与北京大学签约合作,涉及金额6000万元;惠州天阳精密部品股份有限公司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签约合作,涉及金额3000万元。

  探索前行

  高校科研投入巨大,高端人才汇聚,科技成果产出丰富,是重要的专利汇聚地和供给方。教育部公布的高校年度科技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高校共提交18.4423万件专利申请,其中12.1981万件获得专利授权。但同时,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状况却不尽如人意。

  在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陆川看来,科技成果转化涉及三方,即成果所有方、成果转化方和成果应用方。从这个角度看,我国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经历了3个阶段。“在成果转化的1.0时代,高校身兼三方,高校的优势是教学和科研,直接开办企业,不是己身所长,这个时期成果转化的成功案例不多。在成果转化的2.0时代,高校意识到需要通过‘资本+技术’的方式推动成果转化,且与企业合作的意愿也非常强烈,但是一见钟情容易,合作却很难——直接进行成果交易很难成功。这主要是因为交易双方价值观不同,资本和产业看重的是商业价值,而高校看重的是技术价值。目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正处于3.0时代,各高校正在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转化模式。”陆川表示。

  在多年的摸索前行中,也并非没有成功的案例。清华控股有限公司总裁助理王飙介绍,清华大学在整合全校科技产业的基础上,于2003年设立了清华控股有限公司(下称清华控股),注册资本25亿元,以市场化投融资方式转化大学科技成果。2016年,清华控投销售收入956亿元,资产规模3500亿元。“清华控股之所以发展迅速,是因为清华控股依托清华大学雄厚的科研实力,同时还有相对完整全面的产业布局,在全国运营和管理70个科技园和144家创业孵化器,这为科技成果转化的落地提供了很好的支撑。”王飙表示。

  不过,也有专家认为,清华大学作为国内知名高校,拥有很多得天独厚的优势,其科技成果转化的经验,很多并不具有可复制性。

  百花齐放

  面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困境,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各高校也进行了很多技术转化新路径、新模式的探索。此次科交会上,不少高校都进行了技术转化模式探索的经验分享。

  “从理论研究到技术研发,是高校擅长的;从小企业发展壮大成为大企业,是资本和产业擅长的。把技术价值转化为商业价值,应该由新型高校科技成果转移机构来做。”陆川认为,新型高校科技成果转移机构就是把以前技术转移的中介公司,变成“资金+专业服务”的专业转化机构,把以前的佣金模式转为以发现技术的商业投资价值为主。这类机构应该有两个定位,一个是科技成果的运营商,一个是高端人才的经纪人。

  “其实就是将有技术价值的成果作为核心,以资金加专业服务的模式,通过扮演联合创始人与超级产业投资人的角色,将知识产权商业化,并提供基础的创业服务,使技术转化为有商业价值的成果或股权。把技术‘种子’培育成可产业化的‘青苗’后,就可以被上市公司并购、获得投资或独立上市发展。”陆川介绍,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研究院用了3年时间培育出124家企业,其中获得风投56家,股值过亿元的超过10家。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研究院的年收入也从3年前的0元,发展到2016年1.26亿元。

  南京理工大学则尝试建立了中高知识产权运营交易平台。“通过建立高校专利超市,该平台汇聚了全国高校上百万件专利,建立的专利标定体系实现了专利成果的可视化和定向运营,通过基金运作、处置权协议等手段,破解了高校职务成果所有单位和完成人分离的难题,弥补了现有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专利转化机制的不足,形成了专业化的专利评估、培育、增值、推介、洽谈等商业模式和高校科技成果供给侧改革的全新探索。”南京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小绪向本报记者介绍。

  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十条”政策的出台,极大地提高了科研人员将技术产业化的积极性。“科研成果转化后,教师的奖励分成最高可达90%。”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助理吴业春介绍,华南理工大学还积极引入社会风险投资,完善学校科技投融资体系,用于科技成果转化或科技企业的孵化;通过探索多元化产学研合作模式,建立校企对接、区域辐射的点线面结合的体系,共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扫一扫加微信
关注麦肯锡
紧跟麦肯锡脚步
带您一同成长
地址:广东省东莞市南城街道鸿福路海德广场2栋1102A
电话:0086-769-22301889
粤ICP备16031927号-2
麦肯锡版权所有,违者必究!中高端企业知识产权和品牌服务定制服务机构